向当代的镜子窥望 ——评《希腊作曲家乔治·阿伯吉斯作品专场音乐会》

Time:2014-11-19Browse times:0

向当代的镜子窥望

——评《希腊作曲家乔治·阿伯吉斯作品专场音乐会》

许首秋

10月11日的夜晚,在贺绿汀音乐厅的我们真是激动又惊喜。

希腊作曲家乔治·阿伯吉斯的《意念之夜》、《爱的七宗罪》、《快速》与丹麦作曲家本特·索伦森的《小夜曲》、《幻影》、《在后院》在音乐会上交替出场。显然,承袭导师伊阿尼斯·泽纳基斯的衣钵,阿伯吉斯的作品呈现出对新音色不断探索的渴望。作曲家常用微分音写作手法,结合不同乐器精心安排进入、叠加,从而营造一种纠缠的音响效果,使人感受到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在《意念之夜》中此类方法正适宜地将如同混沌幻影的意念形成初态表现出来。

而作为实验音乐戏剧追询者的阿伯吉斯更是将人声写作作为得心应手的工具。他在1977-1978年所作的“单声朗诵”(Recitations for solo voice)中已经对真假声、吸气呼气、演唱极限音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同时也运用了一些新颖的形式,比如音节逐次加入,改变声响律动;还通过力度与音高的跳跃调试,营造气氛。

相比而言,今晚上演的《爱的七宗罪》则更显老道。我认为与其称之为音乐作品,不如将其视为一幕短小的舞台戏剧。因为在我们看来,情感表层的欢愉激动、愤怒痛苦、烦恼纠葛通过声音已然完全体现。但作曲家似乎并不满足,他对演奏者的舞台位置、动作乃至表情还有进一步的要求:三人或坐、或跪、或躺的空间变化将戏剧内部的结构与冲突以视觉的感官方式向观众进行交代。此外,道具也极具暗示。女高音啃苹果的过程一方面可视作一种舞台新声音的探索,而另一方面,其关于性的暗示亦让人产生联想。于是,在场者听觉、视觉与想象之间的联觉反应跨越了时空的局限。爱之亘古主题如此新颖呈示,让我们向当代窥望时,似乎可以预见未来。

如果说,希腊大师的先锋探索作品让人心满意足是在意料之内,那么本特·索伦森带有回顾意味的作品就是今晚出乎意料的感动与惊喜。他的作品可听性很强,并且充分体现出现代创作技法与调性写作杂糅并置。尤其是最后一首《在后院》,其中女高音肃穆圣咏般调性旋律的哼鸣,以及各段落之间存在的主题贯穿结构,要不是被部分乐器微分音程的叠置安排以及现代技法创作的间插段所故意打断,真让人难以觉察到这是一部刚于去年完成的新作品。而索伦森的探索让我们痴迷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传统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代”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活的范例。

    当然,本场音乐会的成功离不开丹麦scenatet室内乐团的精彩表演。乐队成员们除了拥有精湛的乐器演奏技巧之外,居然还能以专业到位的戏剧表情与肢体动作进行舞台表演,并且完全能胜任无伴奏合唱的部分,这不禁令人啧啧称奇。如此全方位修养兼备的室内乐团在国内外都十分少见,自然它值得拥有全场热烈的掌声以及激动呼喊着“Bravo”的观众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