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2到2014
——第七届当代音乐周开幕音乐会
孙慧
日前,第七届当代音乐周开幕音乐会在上海交响乐团新音乐厅举行,上海音乐学院杨燕迪副院长为这一场“东方和西方融合、创新与传统呼应”的音乐会致辞。作为一年一度亲近当代艺术、聆听当代之声的音响盛宴,音乐周始终以独特的魅力吸引有大量拥趸,当晚音乐厅座无虚席,一场兼具声音多样性与时代色彩性的音乐会精彩上演。本场音乐会由布鲁诺·曼陀瓦尼执棒,上海爱乐乐团担纲演出。
曲目的时间跨度从1892年到2014年,呈示出当代音乐丰富的发展脉络。温德青管弦乐作品《思亲》(2014)以传统法国民歌为主题变奏,谐调的和声与绵长的音色层层叠置,不断扩展着声音的空间感;陈其刚《五行》(1998)拥有植根于深刻传统之上的现代性,由水木土火金每段两分钟共五个短小部分组成,表面上是用声音描绘-模仿具象形态,实质则是透过音响的泛音-延伸试图在哲学意味上无限靠近,音色组合精炼、层次饱满细腻,听觉效果抓人,具有典型的陈氏风格;梅西安钢琴协奏曲《异国的鸟》(1955)喧闹而缤纷,无数有着华丽羽衣的异国鸟儿在音乐厅上空狂飞,不用弦乐器,块状的声音仍旧色彩斑斓,钢琴家谢亚双子的演奏令声音的展现淋漓尽致,堪称完美;下半场德彪西《牧神午后》(1892)虽是替换作品,但夹在一堆当代曲目中反而有出挑的效果。迷离始终是这部作品的标签,飘渺的情绪变幻陆离,游离而出的梦境之美逆流成河。不过显然,一百多年前的德彪西在当下已然显得过于传统了,威廉·布朗《出埃及记》(2003)的“简单粗暴”才是属于现代世界的声音,作品题献给安南,“通过拒不接受残暴的现实,力求反抗冷漠与遗忘”,如果按照作者的题记去理解,那么他成功在作品中表达出了这样的情绪:音量无数次膨胀到乐器所能达到的极致,令人不安与惶恐,最后由铜管乐器奏出模仿远古的声音,仿佛是一种回溯与希望;布鲁诺·曼陀瓦尼《时间伸展》(2006)声部层次清晰,充满张力,由点及线到面,十分饱满。
曲目的实际演出顺序是按照指挥的建议进行临时调整的,作品交替时碰撞出的时空交融、风格比对,令整场音乐会“嚼劲十足”。德彪西与梅西安二位作曲家,在各自的时代皆是勇于打破共性写作壁垒、制定崭新音乐法则的“革命先锋”,然而《牧神午后》与《异国的鸟》两部作品,在当晚已然成为我们用来向传统致敬的通道,模糊的调性、失去推动力的节奏,或者通篇使用音色来描摹具象事物,这些在当时令人目瞪口呆的作曲技法,时至今日却在听觉上湮化出温暖的传统意味。而如同威廉·布朗这种晦涩又令人不安的作品,才算是真正属于“当代”的声音吧,同时,本土的作曲家们,始终在用大胆的、崭新的作曲技法,表达亘古不变的浓浓东方情节,这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当代性的特征,因为没有过去,哪知当代即当代呢?那么,当代,究竟是什么?我以为,当代一定不是一个时间概念……
Contact Us |